大腦篇 3/大腦神經的編碼/台中定量腦電波檢查
【洗腳醫師的小教室 – 大腦篇 3】
影片中的A,是個五六歲的白人男孩。
面對鏡頭的他顯得很不自在;不能直視鏡頭、不時大聲嘶吼,沒法發出有意義的字句 !!
他是我這輩子看到的第一個自閉症孩子。
雖然一樣在神經相關領域工作,但這種病患對我來說絕對是陌生的 !
因為我是個神經外科醫師,A絕對不會是我門診可能會遇到的病人類型,
也就是說,我當時對這種疾病的了解,其實不見得會比一般普羅大眾多太多。
但緊接著的第二段影片:
A蹲在地上算數學、
甚至跟攝影者(據說是他父親)有來有往的交談…。
我想就算任何一個非醫療從業人員,應該也分辨得出這中間的差距有多大 !
更誇張的是我問了這兩段影片的拍攝日期,兩段影片居然只差了不到一年 !!
我好奇了,這是甚麼治療技術 ?
這個問題驅使我在2013年到美國走了一趟,而這也就是後來故事的起點了。
到美國後我受到的第一個震撼是……三個問題 !!
1.神經細胞以電流來傳遞訊號。
但在細胞的層次,每個神經細胞的帶電量一定極微弱;人類意識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訊號量,這件事,就連目前最強的電腦也仿製不出來,那這些極微細的神經細胞是怎麼辦到的?
2.神經細胞在軸突的傳遞頻率不會高於200Hz,在突觸的地方因為是靠神經傳導物質,
利用擴散作用”漂”到下一個突觸來產生相對應的電訊號;
依據擴散公式換算
突觸間的頻率大約會落在30Hz上下,如果再考慮頻寬的一半才能搭載訊號,等於說神經細胞的訊號頻寬大概只有15Hz,這跟我們使用手機的頻寬動輒幾個mega Hz有天差地遠的區別!!
*註: Mega 是百萬的意思
換言之,單一神經細胞所能攜帶的訊息量,可能只有1跟0,二個位元的差別……
回到上一個問題,我們意識需要的大量訊號量,那是怎麼被完成的?
3.每一個神經細胞跟鄰近的神經細胞約有8000 ~ 12000 個連接點(突觸),
換句話說,每個神經細胞的訊噪比大概在1:10000!!
請你想像一下,
你在一個棒球場裡試著”小聲”的跟我說話,旁邊同時有一萬多個人在歡呼干擾,
在這種訊噪比例下,訊號是很難有效地傳出去的!!
更不用講這些訊號必須被精準的接收,然後有效的處理….
這…怎麼可能!!??
所以,神經細胞到底是怎麼精準無誤地把訊號傳遞出去呢?
再加上第四個我想到的問題:
假定神經元只能單純的one-by-one一站站傳遞下去,
那你去想一想,我們的大腦可以在瞬間完成,
這麼多跟意識有關、高度複雜的訊息傳遞處理工作…
這代表大腦必須在瞬間整合到,散佈在廣泛區域、很多不同的腦部區域
對任一個搞資訊的工程師來說,這都會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!
(尤其在神經細胞低訊號量、低訊噪比的前提下)
依據目前的研究,
我們認為大腦神經訊號的編碼,最合理的應該是神經元空間編碼模式(Neural Spatial Coding Model)。
它裡面包含了三個不同的理論,分別是:
1.Receptive field theory (感受野理論)
2.Massive parallel process theory (大量平行處理理論)
3.Temporal binding theory (時間編碼理論)
太硬?太學術了?
沒關係,我用白話一點的方式
簡單分述於下:
感受域理論(receptive field theory)
簡言之就是,因為神經細胞的帶電量以及頻寬太低了,
你要一個神經元包山包海甚麼訊號都能處理,這絕對是不可能的!!
所以任何單一的感覺神經元,只會對單一種訊號特徵做出反應
比如A神經元只對直線反應、
B神經細胞只對斜線反應、
C神經細胞只對紅色起反應………
大量平行處理理論(massive parallel process theory)
因為任何一個輸入大腦的訊號,一定是高度複雜的(不管是影像、聲音…),
所以大腦對於任一輸入訊號,必定需要同時動員大量的神經細胞來處理這個單一訊號。
比如一隻藍色原子筆,你要看到它,
必須A神經元、B神經元被動員,但是C神經元就不應該有反應了…
時間編碼理論(temporal binding theory)
既然要精準有效的處理這個訊號,那這些被動員的神經細胞,不管是鄰近還是相距很遠,
在大腦的電位變化上一定要能同步化(synchronization);
否則就會常常出現誤解(misunderstanding)的現象。
想一想,老是把”關永”看成”開水”,一直在鬧笑話,不太好吧!
在繼續往下聊之前,請先幫我記住這裡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字: 同步化(synchronization)。
所以下一個問題應該就是,神經元是如何達成同步的呢?
從物理學去做切入,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新的角度跟概念。從這些震撼之後,
我開始投入大量的時間跟精力,去熟悉這方面的知識
接下來我試著用比較沒那麼枯燥的方式
來分享這些有點硬的知識。